“小妞电影”和“老登电影”,各寻新路

时间:2024-12-07 18:05:00阅读:607
上映15天,票房逼近5亿,力压《好运来》《因果报应》等新上映的电影,连续多日实现票房、上座率、观影人次大满贯,可以说《好东西》的市场表现要好过上映前大多数电影博主的预测。但万万没想到,影评人对《好东西
  • 爱情故事
  • 爱情
  • 江若琳 文咏珊 何浚尉 徐正曦 郑佩佩
“小妞电影”和“老登电影”,各寻新路
“小妞电影”和“老登电影”,各寻新路
2/14

上映15天,票房逼近5亿,力压《好运来》《因果报应》等新上映的电影,连续多日实现票房、上座率、观影人次大满贯,可以说《好东西》的市场表现要好过上映前大多数电影博主的预测。

但万万没想到,影评人对《好东西》的评价竟然在电影上映两周后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。不过,这次的话题却是关于“老登电影”的。

不少影评人将《好东西》称为“小妞电影”,不愿将其纳入严肃文艺的范畴。但在喜爱电影女本位叙事的观众看来,这一评价不仅是对“小妞电影”的误解,与自己的观影感受也大相径庭。

于是,为了反击影评人的论调,网友将目光转向影评人深爱的豆瓣TOP250,开始对陈旧父权叙事进行批判,并延伸出“老登电影”“老登文学”等一系列新概念。

“老登电影”的讨论度越来越高,覆盖面也越来越大。从某种层面上讲,如今电影市场上“小妞电影”的缺失,正是观众声讨“老登电影”的原因。

何为“老登电影”

要讨论“老登电影”,首先要理解“老登”一词。

“老登”堪称融合了中国地域文化和互联网专属幽默感,原本在东北地区指代年长男性,但态度并非尊重。进入互联网语境后,这个称呼的不尊重属性被弱化,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调侃,许多年轻人甚至延展出了“小登”“中登”来形容自己和亲友。

融入了网络热梗的“老登电影”,则用来形容充满男性气质或以男性为主体的影片。它们的底层逻辑常常是男性的某种困境,或男性单一视角下的人类议题,其中的女性形象通常相对扁平,与以女性为主体、男性退居配角的“小妞电影”相比是完全相反的视角。

在对老登电影的批判声中,首先被拿来开刀的就是豆瓣TOP250的电影。

1972年上映的经典老片《教父》首当其冲,经典台词“Womenandchildrencanbecareless,butnotmen.(女人和孩子可以草率可以马马虎虎,但男人不行)”被许多影迷铭记于心,教父的名言成为他们毕生尊崇的教导。在这部影片中,男人是要互舔伤口的,女人是足够漂亮才能放在家里当花瓶的,放在今天看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地缺乏女性视角。

洛丽塔》和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更是男性视角的集大成者,一位中老年男性+一位少女的配置加上暗生情愫的设定,让无数男性为之狂欢。人人希望自己的生命中出现一位洛丽塔或玛蒂尔达,并经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。更别提《美国往事》奉行“兄弟如手足,女人如衣服”的理念,《闻香识女人》等国外老片也因为主角爱开女性玩笑被诟病。

如果说这些电影的“老登”气质是因为创作时间太早,女性叙事尚未被重视,那么2023年上映的《奥本海默》则证明了“老登”的“历久弥新”。片中凯瑟琳·奥本海默和琼·塔特洛克明明也是十分优秀的学者,却沦为感情戏的背景板,人们记不住她们曾经的研究成果,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“这个女演员很有韵味”。

国内电影也是一样,像自我高潮的《老炮儿》这样的“老登电影”,早已遍布中国影史。将视角放到近两年,《满江红》《封神第一部》等等也是“男人与马”的集大成者。

这些电影总是以男人切入宏大叙事,女性角色仅仅是调剂,所以豆瓣和小红书网友才称之为“老登电影”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仅是一种对父权叙事的审视,却不代表着对电影的否定。

《教父》缺乏女性视角,不妨碍它是可以反复品味的经典老片,《流浪地球》被戏称为“老登电影”,不妨碍它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式作品。“老登电影”是主流的男本位叙事,也是在女性观众反凝视下有望逐渐修正的内容,佳作和女性意识缺失并不矛盾,也正是因为这点才让批判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。

这次调侃“老登电影”的原因之一,是女性观众对女本位视角的需求。相比于常年霸屏的“老登电影”,以女性为主体的“小妞电影”的缺乏,是多年来电影市场发展的明显现象。

消失的“小妞电影”

观众提出“老登电影”概念,为的是与“小妞电影”做对标。

“小妞电影”这个类型能被划分出来,本就是一种来自高位者的判断、审视和归类,影迷的态度非常直接:“听了这么多年的‘小妞电影’,但从来没听过哪个讲年轻男性的电影被叫作‘小伙电影’的。”而大家对“小妞电影”论调的不满,其实正出自对女本位电影的喜爱。

“小妞电影”最早起源于美国的“ChickFlick”,这类电影多以女性为核心、男性充当配角,情景比较轻松快活,以都市爱情题材为主。其中的女性生命力往往是蓬勃而可爱的,电影本身在商业上也很成功。

早在1961年上映的《蒂凡尼的早餐》就被影评界认作第一部“小妞电影”。农家少女霍莉·戈莱特追求自由、不被世俗束缚的女性形象让电影打破了以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,一种更有生命力、更具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跃然银幕之上。

霍莉立体又鲜活可爱的设定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,电影诞生时期正值二战后,女性的觉醒在当时是大势所趋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,随着当时欧美经济形势的变化,新自由主义兴起,好莱坞优秀的“小妞电影”更是层出不穷。

梅格·瑞安主演的《电子情书》《隔世情缘》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当时现代女性的典范,凭借聪明才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;瑞茜·威瑟斯彭主演的《律政俏佳人》更是打破了时尚美女必无脑的刻板印象,塑造了一位勇敢追爱也勇敢sayno的哈佛律师形象;斯嘉丽·约翰逊在《保姆日记》中饰演的保姆注重职业体验与自我价值,爱情只是片中的小调剂。

还有安妮·海瑟薇的《公主日记》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、林赛·罗韩的《坏女孩》等等,甚至《BJ单身日记》明年也要推出第四部。这些“小妞电影”中的女性形象自由、勇敢、有力量,她们在自己的故事中充分展现了女性作为个体的独立性,不再成为男人的附庸,同时不拘泥于爱情故事,更要事业丰收。

海外“小妞电影”一度创造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口碑,国内同期,郑秀文的《瘦身男女》、杨千嬅的《新扎师妹》系列等港片,也用鲜活的女性形象丰富了当时的电影市场。2008年,由范冰冰和章子怡主演的《非常完美》则开启了内地小妞电影的序幕,虽然“二女争一男”的戏码并不被现在的观众所接受,但都市爱情喜剧电影的噱头依然有着极大的票房号召力。

白百何的《失恋33天》则让“小妞电影”彻底上桌,观众喜爱生活中毒舌、工作时专业的黄小仙,也对这一电影类型抱有期待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《等风来》《分手合约》等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井喷式出现,“小妞”也终于席卷市场。

不过,相对国外曾盛行的女性电影,国内的“小妞电影”劣势也很明显,局限在爱情故事的创作终究会让观众审美疲劳。近些年来,虽然有《送我上青云》《好东西》等作品填补了一些女性电影的空白,但国内电影市场中生动的小妞形象,还是几乎一去不复返了。

不是没人看,而是没人拍

可惜的是不仅国内,全球电影市场上的“小妞电影”都越来越少了。但数量的大幅度下降不能只归因于观众的需求减少,电影创作者向其他类型作品的转型同样产生了影响。

就拿《合约情人》《非常完美》这两部引发新潮的“小妞电影”,和国内口碑最好、传播度最高的两部“小妞电影”《失恋33天》和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来说,创作者的后续发展也能与“小妞电影”的式微相印证。

《合约情人》由范冰冰和任贤齐主演、香港导演张贤齐执导,根据网络故事改编,以小成本制作收获了1500万的总票房,成为当年暑期档的票房黑马。不过导演张贤齐在执导完这部电影后便开始转向,《命运呼叫转移》《反贪风暴》《大师兄》等电影要么是男人的喜剧,要么是男人的犯罪,独独没有了曾经打响好口碑的“小妞”。

《失恋33天》的导演滕华涛在“小妞电影”领域大获成功后,还执导了改编自鲍鲸鲸小说的《等风来》和翻拍自美国电影的《我最好朋友的婚礼》。不过这两部的口碑和票房都呈下降趋势,于是滕华涛企图转型,终于折戟于《上海堡垒》。同样转型的还有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的导演薛晓路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《吹哨人》《穿过寒冬拥抱你》等作品也不再专注小妞赛道。

创作者的转型导致了女性电影大量减少,但他们的转型也可以预见。《失恋33天》《等风来》均改编自鲍鲸鲸的作品,但现在的女性小说质量不胜从前,网文平台的兴起不仅抢夺了“小妞”题材的注意力,也在不断挤压着都市言情的空间,书改“小妞电影”的路逐渐走不通了。编剧原创力也是缺位状态,改编以外就是翻拍,讲述女性故事的优秀剧本越来越少。

金依萌在《非常完美》之后创作了《一夜惊喜》《一路惊喜》和《月半爱丽丝》等影片,但因为几个男人围着一个女人转、胖女孩不被爱等剧情过于老旧,也被市场抛弃。

说到底,市场的催化、创作者和观众认知的不对等造成了“小妞电影”的消失和对“老登电影”的批判,“创作者能讲什么”和“观众爱看什么”之间存在着鸿沟。“小妞电影”或者说女本位电影中的女性是蓬勃向上的、充满力量的,就像《律政俏佳人》可以是小妞电影,但同时艾丽也是自己的大女主,《好东西》可以讲出生活的细节,同时也能轻快地表达观点。

“小妞电影”式微,却不意味着它过时,而是需要新的讲述方式来呈现女性角色旺盛的生命力。当“老登电影”缺少立体的女性形象,单一的情情爱爱也不再是女性观众的心头好,女性创作者就更要脱离桎梏,为观众呈现一种更加真实、客观、当代的视角。女性如何书写自己,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